读《习近平扶贫故事》有感 | 传承脱贫攻坚精神 赓续乡村振兴华章
1969年1月16日,梁家河村外的黄土地上,走来了一群年轻人,其中有一位相貌清秀、身材颀长的少年,衣着朴素,背着黄挎包,拎着旧箱子,风尘仆仆,却又精神抖擞。他就是习近平,当时还不到十六岁,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上山下乡去插队。从这天起习近平就在这个叫作梁家河的地方开始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
山上种地,石磨赶驴,住在土窑,睡在土炕,渗坑吃水,柴火烧饭,吃糠咽菜、糠窝窝……这就是少年习近平必须面对的梁家河——贫穷,落后,困顿,饥饿,而且原始,漫长。严酷的现实让这个年轻人的心变得沉甸甸的,从那时起,习近平就立下了自己毕生的信念——他要努力奋斗,寻求改变。他要让中国许多像梁家河这样的地方,要让这世间受苦受穷的人民,摆脱贫困。
心中种下一粒种,一片丹心天地间。青年习近平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朴素愿望,逐渐变成祖国大地上的诸多实践。这其中的一些感人故事汇成一部书,就是今天我想为大家分享的《习近平扶贫故事》。
这本书由67篇扶贫故事组成,按时间顺序,从习近平在梁家河为起点,到河北的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再到担任中央总书记,深情记录了从1969年到2020年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习近平同志带领贫困地区与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
读《习近平扶贫故事》 我读出习近平总书记以百姓心为心
习近平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设法到基层去,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拿村民的话来说,不知道“掀了多少锅盖、掀了多少桌盖、掀了多少铺盖。” 他常关切地问乡亲们“粮食够不够吃?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看病方便不方便?发展生产有什么困难?……”
这个画面可能很多同志都有印象,这是电影《长津湖》最开始的镜头,连长五千里回家乡探亲。
当时电影中看到世世代代生活在船上的父老乡亲我心情很是沉重,而能盖所房子在岸上也是所有连家船民的期望。
1991年在福州闽江,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登上了闽江边的一条连家船,他弯腰钻进破败不堪的船舱:没有电,没有水,低矮、昏暗、潮湿,掀开锅盖,看到的只是一点萝卜干。习近平看完良久不语。这个上无片瓦、下无片土的特殊贫困群体的生活让他心里很不安,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来到福安,曾经的连家村民激动地说:“想当年,自己全家‘海上漂’——家里兄弟5个,18口人和所养鸡鸭分三层挤在长9米、宽2米的船上,想转个身都难;现在一家人上岸后除了捕鱼还从事修船,生活好太多啦!”习近平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称赞他身体很壮,并嘱咐他:“小兄弟,搬上岸要好好干!”
就这样,习近平每到一处都要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苦所盼,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读《习近平扶贫故事》 我读出习近平总书记以百姓事为事
贫困地区的难题就如地方的病,首先要把好脉,把是什么病搞清楚,面对种地难、吃水难、住房难、行路难、教育难、就医难、娶妻难、发展难等种种难题病症,习近平自己研究的同时也随处召开工作问诊会一项一项地对症开方。
他首先抓的药是解放思想,强调一个县如果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明、路数不清、精神不振,什么都干不成。要从大处着眼,把这个县的发展和全国联系起来。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其次习近平抓的药是培养人才,他强调“地区要脱贫致富,人才是关键,要把开发人才视为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再次习近平抓的药是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为人民谋幸福,朴素而隽永!
读《习近平扶贫故事》 我懂得了传承、致敬、笃行
我很庆幸自己是祖国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员。受中心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派,我于2019-2020年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组织的青年干部赴革命老区支教扶贫工作,成为中央和国家机关第22批青年支教队队员。我谨记临行前委机关党委领导对我的殷切嘱托,一是要我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二是要为贫困地区学生的健康素养提升做些实事。我在教授初中文化课之余,结合当地扶贫扶智更要“扶志”的切实需求,邀请北京专家和资源在多所学校开展了心理建设巡回讲座、抗疫事迹讲座、建设健康促进学校等多种形式的支教扶贫和健康促进活动,记得当地学校的校长深情地对我说“你们支教队员的到来,如同给学校、给我们县乡村注入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清流。”
在我结束支教扶贫工作回到单位,有幸参加到中心组织的面向困难地区的“连心工程”活动,在协助做好建设健康乡村的同时,也为贫困小学的学生们讲授爱国主义思政课,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张照片中的香包是我支教班级一位特殊学生送我的,我一直保留着。在临别时,她站在雨中久久等待,只为向我道别,从不主动说话的她湿着头发轻轻地对我说:“老师,这个香包,给您留着。”她清澈的眼睛中流露出的谢意对我意义非凡。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乡村振兴、教育振兴、文化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同样一个都不能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作者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读《习近平扶贫故事》有感 | 传承脱贫攻坚精神 赓续乡村振兴华章
时间:2022-05-07 12:52:51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邰 骋
1969年1月16日,梁家河村外的黄土地上,走来了一群年轻人,其中有一位相貌清秀、身材颀长的少年,衣着朴素,背着黄挎包,拎着旧箱子,风尘仆仆,却又精神抖擞。他就是习近平,当时还不到十六岁,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上山下乡去插队。从这天起习近平就在这个叫作梁家河的地方开始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
山上种地,石磨赶驴,住在土窑,睡在土炕,渗坑吃水,柴火烧饭,吃糠咽菜、糠窝窝……这就是少年习近平必须面对的梁家河——贫穷,落后,困顿,饥饿,而且原始,漫长。严酷的现实让这个年轻人的心变得沉甸甸的,从那时起,习近平就立下了自己毕生的信念——他要努力奋斗,寻求改变。他要让中国许多像梁家河这样的地方,要让这世间受苦受穷的人民,摆脱贫困。
心中种下一粒种,一片丹心天地间。青年习近平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朴素愿望,逐渐变成祖国大地上的诸多实践。这其中的一些感人故事汇成一部书,就是今天我想为大家分享的《习近平扶贫故事》。
这本书由67篇扶贫故事组成,按时间顺序,从习近平在梁家河为起点,到河北的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再到担任中央总书记,深情记录了从1969年到2020年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习近平同志带领贫困地区与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
读《习近平扶贫故事》 我读出习近平总书记以百姓心为心
习近平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设法到基层去,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拿村民的话来说,不知道“掀了多少锅盖、掀了多少桌盖、掀了多少铺盖。” 他常关切地问乡亲们“粮食够不够吃?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看病方便不方便?发展生产有什么困难?……”
这个画面可能很多同志都有印象,这是电影《长津湖》最开始的镜头,连长五千里回家乡探亲。
当时电影中看到世世代代生活在船上的父老乡亲我心情很是沉重,而能盖所房子在岸上也是所有连家船民的期望。
1991年在福州闽江,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登上了闽江边的一条连家船,他弯腰钻进破败不堪的船舱:没有电,没有水,低矮、昏暗、潮湿,掀开锅盖,看到的只是一点萝卜干。习近平看完良久不语。这个上无片瓦、下无片土的特殊贫困群体的生活让他心里很不安,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来到福安,曾经的连家村民激动地说:“想当年,自己全家‘海上漂’——家里兄弟5个,18口人和所养鸡鸭分三层挤在长9米、宽2米的船上,想转个身都难;现在一家人上岸后除了捕鱼还从事修船,生活好太多啦!”习近平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称赞他身体很壮,并嘱咐他:“小兄弟,搬上岸要好好干!”
就这样,习近平每到一处都要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苦所盼,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读《习近平扶贫故事》 我读出习近平总书记以百姓事为事
贫困地区的难题就如地方的病,首先要把好脉,把是什么病搞清楚,面对种地难、吃水难、住房难、行路难、教育难、就医难、娶妻难、发展难等种种难题病症,习近平自己研究的同时也随处召开工作问诊会一项一项地对症开方。
他首先抓的药是解放思想,强调一个县如果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明、路数不清、精神不振,什么都干不成。要从大处着眼,把这个县的发展和全国联系起来。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其次习近平抓的药是培养人才,他强调“地区要脱贫致富,人才是关键,要把开发人才视为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再次习近平抓的药是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为人民谋幸福,朴素而隽永!
读《习近平扶贫故事》 我懂得了传承、致敬、笃行
我很庆幸自己是祖国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员。受中心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派,我于2019-2020年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组织的青年干部赴革命老区支教扶贫工作,成为中央和国家机关第22批青年支教队队员。我谨记临行前委机关党委领导对我的殷切嘱托,一是要我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二是要为贫困地区学生的健康素养提升做些实事。我在教授初中文化课之余,结合当地扶贫扶智更要“扶志”的切实需求,邀请北京专家和资源在多所学校开展了心理建设巡回讲座、抗疫事迹讲座、建设健康促进学校等多种形式的支教扶贫和健康促进活动,记得当地学校的校长深情地对我说“你们支教队员的到来,如同给学校、给我们县乡村注入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清流。”
在我结束支教扶贫工作回到单位,有幸参加到中心组织的面向困难地区的“连心工程”活动,在协助做好建设健康乡村的同时,也为贫困小学的学生们讲授爱国主义思政课,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张照片中的香包是我支教班级一位特殊学生送我的,我一直保留着。在临别时,她站在雨中久久等待,只为向我道别,从不主动说话的她湿着头发轻轻地对我说:“老师,这个香包,给您留着。”她清澈的眼睛中流露出的谢意对我意义非凡。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乡村振兴、教育振兴、文化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同样一个都不能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作者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林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