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忻城:送“竹编”到户 粤桂携手编织致富路
日前,忻城县红渡镇雷洞村竹编工艺扶贫车间正式揭牌成立。车间配套竹篾加工生产流水线、手工制品编织区、半成品着色区、烘烤房、工艺成品展示区等。该村第一书记黄云振介绍说,该扶贫车间是由自治区教育厅、广东省信宜市等帮扶单位出资,由雷洞小学旧校址改建而成。目前已累计对95名雷洞村村民进行竹编技能培训,其中7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增收。
忻城县部分残疾人在学习竹编技术 张龙健 摄
创新模式,竹编产业在忻城安家落户
忻城竹编产业的快速兴起源起粤桂帮扶单位广东信宜市,信宜市竹编产业兴旺,素“中国竹编之乡”的美誉。忻城县依山傍水,竹资源丰富,但因产业发展限制,却未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2019年,信宜市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贫困群众就业需求,引进以竹编为主业的广东凡丰工艺品有限公司,在租金、税收、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投入12万余元落实奖补激励措施带动产业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创新实行“公司+扶贫车间+社区(村委)+致富带头人+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其中,公司负责产品研发、培训和销售;扶贫车间为企业及村民提供经营、加工和周转场所;致富带头人负责原料采集、收发竹编、组织农户就业。
忻城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波介绍说,整个产业发展环环相扣,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通过信宜忻城两地通力合作,忻城县竹编产业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信宜投入粤桂扶贫协作资金243万余元以点带面打造的3个扶贫车间,自投产以来,产值已达2430万元。
忻城县残疾人联合会组织残疾人参加竹编培训 张龙健 摄
送岗到户,带动四类群体灵活就业
忻城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刘莉介绍,自引进竹编产业以来,已累计培训忻城县共300余个残疾人,其中6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每人每月增收800元至1000元不等。
因手工编织灵活就业属性,很多不方便外出的就业人员以扶贫车间为服务周转点,采取“上门服务,按件结算”的居家就业方式。这其中,包括残疾人、老人及留守妇女等残弱劳动力。同时,易地搬迁的贫困户、从事种养产业无法外出的群众以及农闲时的剩余劳动力亦可实现在家门口灵活就业。红渡镇雷洞村弄亮屯人82岁高龄的林玉芳老人,以前会编竹篓,扶贫车间安到家门口后,“闲不住”的老人家靠竹编增收了600余元。
竹编车间一角 张龙健 摄
链条经济 竹编带动种竹群众增收
北更乡吉利村61村的盘翠林说:“以前种的竹子都用做自家的篱笆墙和编织竹篓竹席等自用。而今,每吨竹子有500元的收入。”
竹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活了竹产业种植。 广东凡丰工艺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的负责人阮增贵介绍说,竹编车间每天需要30吨竹子,辐射带动车间周边千余户农户增收。“因竹子四季生长,村民种植竹子的热情也高涨起来。”阮增贵说。
据悉,竹编产业已成为忻城粤桂协作的一张靓丽名片,辐射带动全县4个乡镇以及各易地扶贫搬迁点共5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户均月增收达1600元以上,竹编种植面积也悄然增加,信宜忻城两地人民正携手同心“编织”致富路。
广西忻城:送“竹编”到户 粤桂携手编织致富路
时间:2020-11-13 22:57:53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史玥琦 张龙健
日前,忻城县红渡镇雷洞村竹编工艺扶贫车间正式揭牌成立。车间配套竹篾加工生产流水线、手工制品编织区、半成品着色区、烘烤房、工艺成品展示区等。该村第一书记黄云振介绍说,该扶贫车间是由自治区教育厅、广东省信宜市等帮扶单位出资,由雷洞小学旧校址改建而成。目前已累计对95名雷洞村村民进行竹编技能培训,其中7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增收。
忻城县部分残疾人在学习竹编技术 张龙健 摄
创新模式,竹编产业在忻城安家落户
忻城竹编产业的快速兴起源起粤桂帮扶单位广东信宜市,信宜市竹编产业兴旺,素“中国竹编之乡”的美誉。忻城县依山傍水,竹资源丰富,但因产业发展限制,却未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2019年,信宜市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贫困群众就业需求,引进以竹编为主业的广东凡丰工艺品有限公司,在租金、税收、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投入12万余元落实奖补激励措施带动产业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创新实行“公司+扶贫车间+社区(村委)+致富带头人+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其中,公司负责产品研发、培训和销售;扶贫车间为企业及村民提供经营、加工和周转场所;致富带头人负责原料采集、收发竹编、组织农户就业。
忻城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波介绍说,整个产业发展环环相扣,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通过信宜忻城两地通力合作,忻城县竹编产业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信宜投入粤桂扶贫协作资金243万余元以点带面打造的3个扶贫车间,自投产以来,产值已达2430万元。
忻城县残疾人联合会组织残疾人参加竹编培训 张龙健 摄
送岗到户,带动四类群体灵活就业
忻城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刘莉介绍,自引进竹编产业以来,已累计培训忻城县共300余个残疾人,其中6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每人每月增收800元至1000元不等。
因手工编织灵活就业属性,很多不方便外出的就业人员以扶贫车间为服务周转点,采取“上门服务,按件结算”的居家就业方式。这其中,包括残疾人、老人及留守妇女等残弱劳动力。同时,易地搬迁的贫困户、从事种养产业无法外出的群众以及农闲时的剩余劳动力亦可实现在家门口灵活就业。红渡镇雷洞村弄亮屯人82岁高龄的林玉芳老人,以前会编竹篓,扶贫车间安到家门口后,“闲不住”的老人家靠竹编增收了600余元。
竹编车间一角 张龙健 摄
链条经济 竹编带动种竹群众增收
北更乡吉利村61村的盘翠林说:“以前种的竹子都用做自家的篱笆墙和编织竹篓竹席等自用。而今,每吨竹子有500元的收入。”
竹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活了竹产业种植。 广东凡丰工艺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的负责人阮增贵介绍说,竹编车间每天需要30吨竹子,辐射带动车间周边千余户农户增收。“因竹子四季生长,村民种植竹子的热情也高涨起来。”阮增贵说。
据悉,竹编产业已成为忻城粤桂协作的一张靓丽名片,辐射带动全县4个乡镇以及各易地扶贫搬迁点共5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户均月增收达1600元以上,竹编种植面积也悄然增加,信宜忻城两地人民正携手同心“编织”致富路。
责任编辑:林凡建